二级菜单
鹏城实验室科教基金会-中国移动科创基金公开征集类项目2025年度项目指南
时间:2025-09-30 点击: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鹏城实验室与中国移动依托深圳市鹏城实验室科教基金会合作设立鹏城实验室科教基金会-中国移动科创基金(以下简称科创基金),旨在促进产业链核心技术和环节的攻关突破及成果转化应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构建高质量产业融通创新合作生态。现发布2025年度项目指南。

一、总体目标

科创基金重点支持算力网络、人工智能、6G、信息安全四大领域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基础研究、高质量产业生态链构建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实现以下目标:

1.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面向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促进关键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增强企业源头创新与技术创造能力。

2.打造高质量产业生态链,支持产业链上的潜力型项目,助力产业链补短、锻长、布局前沿,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3.打造融通创新发展格局,遴选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予以专项研发资助,赋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二、年度资助计划

科创基金围绕关键技术基础研究、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坚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应用研究三类领域,设置“基础研究专项”、“产业链攻坚专项”和“大中小企业融通专项”三个资助专项,围绕鹏城实验室和中国移动发布的二类十大研究方向部署项目,采取公开征集、定向招募、赛事遴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遴选。本次公开征集类项目拟优先支持10个指南方向,共10个项目。本次资助项目类别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种子项目,重大项目资助强度为1000万元/个(执行期2年,首年拨款30%),采用预算制资金管理,重点项目资助强度为300万元/个(执行期1年)、种子项目资助强度为100万元/个(执行期1年),采用包干制资金管理。

三、资助研究方向

(一)基础研究专项

1.算网智一体融合技术

1.1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架构下的跨域异构算力协同调度关键技术研究(重大项目)

针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中存在的异构算力度量标准缺失、供需调度匹配不足以及用户用算门槛高问题。攻克资源感知与度量标准化技术,突破算力统一度量模型构建与标准化表征技术,研发国家级算力监测体系实现全域资源精准感知。突破多要素协同调度优化技术,攻克融合算网电数多因子调度算法设计技术,研发算力网调度孪生平台实现复杂策略自动调参。提升意图解析与任务拆解能力,攻克多智能体路由与知识图谱增强记忆技术,研发算力网编排调度智能体实现用户意图与资源精准匹配。

预期成果及指标:1)输出算力度量或算力测量技术方案,牵头/参与行业标准不少于5项;2)输出算力网调度孪生平台,支持容器、裸金属、网络等跨域异构资源统一仿真,单物理节点可仿真500节点规模;3)输出融合算网数电多因子调度算法,调度成功率>95%,资源分配均衡差控制在5%之内;4)输出算力网智能编排调度体,支持任务自主规划执行,GAIA Level 3通过率超50%;5)输出论文不少于8项(其中CCF-A论文为主)。

1.2面向视联网超大规模应用的超高吞吐视算智能体技术研究(重大项目)

针对视联网发展中视频智能计算成本过高的问题,研究基于软硬件协同的视算智能体技术方案,提升系统吞吐能力,显著降低单路视频的平均智算计算成本。研究视算智能体在感知-传输-计算链路的动态行为建模技术,建立其在各环节的性能优化模型;研发以多视算智能体协同为核心的高吞吐并行计算技术,解决多智能体并发场景下的资源高效分配与运行优化问题;研制基于国产芯片的高吞吐视频智算服务器,协同优化视频解码算力、AI算力、通用算力及数据传输,充分利用视频数据的时空冗余特性和异构芯片的处理能力。

预期成果及指标:1)高吞吐视算智能体技术方案:处理相同的视频智算任务,相对于Nvidia DeepStream解码+Triton分析的方案,吞吐量提升不少于100%;2)高吞吐视频AI服务器设备:主要采用国产芯片,支持不少于500路视频AI并发(包括解码+分析);与基于Nvidia H20 GPU服务器的方案相比,平均单路视频智算硬件成本降低>50%;3)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申请专利不少于4项。

1.3面向算网智数用一体化的肿瘤专病AI诊疗关键共性技术体系研究与验证(重点项目)

针对我国高发肿瘤管控中存在的跨机构医疗协作、人工智能应用、安全及伦理等问题,面向肿瘤患者诊疗全过程的算网数智用一体需求,研究具有较高先进性的肿瘤患者诊疗数据采集技术,提出高发肿瘤病种的高水平数据库构建方法;研究肿瘤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体系,通过高水平专家论证;面向多医疗机构间肿瘤患者远程诊疗场景,构建具有较高先进性的新型基础设施系统架构,研究面向未来网络的肿瘤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协同技术,构建可弹性伸缩的端到端试验环境,联合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开展国省市3级试点,提出和制定相关团体、国际标准,发表高水平论文。

预期成果及指标:1)研究具有较高先进性的肿瘤患者诊疗数据采集关键技术,构建覆盖乳腺癌、肺癌等2种以上高发肿瘤病种的高水平数据库1个,不少于10000例;2)牵头完成至少2项肿瘤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专家共识,并在中文核心期刊录用;3)构建具有较高先进性的新型基础设施架构,研究面向未来网络的多中心肿瘤医疗机构远程协同技术,支持端到端SRv6路径,支持3类以上接入方式,故障保护时FRR路径切换时间小于200ms,在弱网场景2条以上路径随机丢包各达10%的条件下应用丢包率不超过1%。牵头制定相关团体标准1项,牵头提出或制定国际标准草案1项;4)成果在不少于10家医疗机构开展国省市3级试点,应包括牵头国家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西南地区省级肿瘤专科医疗机构2个以上;5)SCI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不少于3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2.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

2.1多通感一体基站与雷达一体化融合通信感知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重点项目)

针对低空目标“低、慢、小”、运动跨域、种类繁多、环境无源干扰复杂和多站数据异构与时空对齐难等问题,研究多通感一体基站与雷达时空未对齐下的多源融合目标抗干扰智能检测、跟踪与识别感知技术,研发多通感一体基站与雷达一体化融合监管系统,搭建多站融合组网的低空通感监管示范区,实现低空空域的高精度稳定感知监管。

预期成果及指标:1)研发形成多通感一体基站与雷达一体化融合监管系统原型,以及多源数据融合一体化处理软硬件终端,针对城市环境低空非合作目标(速度≤30米/秒),检测率≥95%,虚假目标概率≤5%,5平方公里范围内,三维位置跟踪平均误差≤10m,航迹零碎度比现有单传感感知降低30%,基于纯位置非频域非图像数据可识别目标类型≥3类(固定翼无人机(RCS≥0.1平米)、旋翼无人机(RCS约0.01平米)、飞鸟),识别率≥90%;2)搭建多通感一体基站与雷达融合组网的城市环境低空监管示范区≥1个,覆盖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部署传感器类型≥2类,部署传感器个数≥4个,其中通感一体基站≥3个;3)发表论文或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2.2星载通感一体的可行性与关键技术研究(种子项目)

构建星载感知能力,打造天地一体感知网络,基于低轨通信卫星开展星载通感一体可行性论证,完成星载通感一体天线设计、波束控制/波形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能力边界分析。星载通感一体具有感知距离远、传播衰减大,天线/孔径/发射功率有限,平台移动快等特点,导致目标回波能量低、杂波多普勒扩展严重等问题,通过攻关微弱目标检测和星载平台杂波抑制技术,实现对空中飞机、海面舰船等移动目标的有效探测。

预期成果及指标:1)完成星载平台高速移动和大时延感知对探测距离、分辨率、精度、模糊度等性能的影响分析,明确星载通感一体对天线设计、波束控制/波形设计等关键技术的设计约束和能力边界,完成星载通感一体可行性分析;2)完成低轨星载通感一体超微弱目标检测技术和星载平台杂波抑制技术研究攻关;3)输出星载通感一体可行性和关键技术研究报告,论文1篇。

3.基于光场计算的实景建模技术

3.1三维场景实时编辑与交互技术(重点项目)

针对现有三维场景稀疏视角重建精度不足、效率低、难编辑、交互差等难题,研究融合显-隐式神经表征的高保真稀疏重建、跨域监督的高效对象语义理解、多模态协同的智能实时编辑等关键技术,实现复杂动态场景的高保真重建、细粒度理解与实时编辑,支撑赛事直播、数字展陈、沉浸式文旅等场景应用。

预期成果及指标:1)输出一套可测试验证的三维场景编辑原型系统,实现端到端场景重建与编辑,支持对象平移/旋转/删除/替换操作,保证场景规模≥1000平米、单视点重建图像分辨率不低于4K、重建质量PSNR≥35dB、渲染帧率≥30fps、编辑延时≤100ms;2)形成论文4篇,专利2项,其中论文发表或录用SCI或CCF高质量科技期刊A/B类。

3.2沉浸式开放场景异构空地具身智能媒体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项目)

针对当前虚拟现实领域沉浸式内容缺乏、动态场景几何建模精度低且真实度不高、自动化程度不足、技术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基于多视点光场计算重建原理,结合具身智能与深度神经渲染,研究具身智能体场景自主探索重建、人体场景融合时空一致稀疏视角重建、面向交互场景的高精度手物交互重建等技术,构建端到端的沉浸式媒体内容承载、分发、渲染平台,形成智能媒体内容生成制作解决方案。实现对三维场景内容及三维物体数字资产的自动化生成重建及高效表示,并在1-2个场景应用验证。

预期成果及指标:输出一套基于光场计算的端到端沉浸式内容生成、编辑解决方案,构建沉浸式内容承载、分发、渲染平台;实现场景几何重建误差≤10cm,人体几何重建误差≤5mm,手物重建误差≤3cm;动态人体高分辨率重建帧率≥10fps;沉浸式内容数据压缩比达到原始体积的 1/20;媒体内容编辑图像质量FID<19,F1>16,图文一致性≥33;内容分发时延小于2s;在单卡 RTX 3090条件下实现 4K 分辨率图像渲染,在单卡A100条件下实现4K视频超分PSNR≥30;形成2 项专利和3篇CCF-B类或以上学术论文。

4.新型信息安全

4.1面向运营商多场景融合的靶场即服务关键技术(重点项目)

针对移动现有集团靶场多场景带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研究多场景下靶场服务的弹性扩展能力,提出用户意图理解及统一建模、靶场资源按需封装和编排以及并行演练任务跨平台调度等关键技术,打造行业先进的靶场即服务能力,为公司和用户提供更为先进、高效的安全服务。

预期成果及指标:1)攻关基于意图理解的应用场景需求解析能力提升;实现不少于3种典型场景(通信网络及服务、新型数据中心网络及服务、新型城域网及服务)的需求解析,不少于100种实体(每类典型场景不少于30种)识别,识别准确率大于90%;2)打造运营商首个具备场景意图理解能力的靶场服务原型系统,支持不少于5类典型场景(通信网络及服务、新型数据中心网络及服务、新型城域网及服务、云空间服务、物联网等)的100类靶标资源、安全靶场相关资源(包括攻击主机、攻击软件、检测防护设施、病毒库、情报库等)不少于10万个的融合和映射对齐,不少于3种典型场景的目标网络环境自动生成,完成不少于300种已有靶标的编程和定义,构建包含百万级节点目标网络时间不超过1小时;3)论文发表或录用SCI论文/EI论文(CCF-A/B类)3篇, 申请专利2项。

(二)产业链攻坚专项

1.高速光传输

1.1面向光电融合计算的低功耗光电子器件、新型短距互连介质与光互连系统研究(重点项目)

针对传统电互连计算芯片因互连瓶颈制约算力与能效的问题,研究光电融合场景下短距高速光传输关键技术,提出基于二维光器件面阵与多芯光纤束的高密度并行传输方案,研制10Gbps/通道二维高速光电子面阵与多芯光纤束,构建短距高速并行光互连系统,实现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的短距高速光互连。

预期成果及指标:1)形成满足短距高效通信需求的光互连技术方案;2)制备高速光电子器件面阵,满足单个器件≥7GHz的带宽;3)制备新型多芯光纤束,满足NA≥0.3,通道数≥1000,传输距离≥10m,信道带宽≥7GHz,传输损耗≤0.5dB/m;4)构建短距高速光互连系统原型,完成传输测试,满足单个传输通道≥10Gbps的数据速率,验证实测阵列传输总速率≥10Tbps、功耗≤3pJ/bit的潜力;5)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专利不少于2项。

2.音视频智能编解码

2.1沉浸式视频编码(种子项目)

针对高分辨率传输带宽与实时交互平衡及多视角冗余数据压缩与跨视角预测优化等问题,研究多维视频内容动态感知编码、构建三维视频层次表示模型,探索多维度码率优化和低复杂度视点合成失真建模技术,构建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自适应分片编码方案与网格分割的深度图估计及虚拟视点生成方法和实时渲染管线与跨视角预测编码框架,实现沉浸式视频编码器在相同视频质量下比传统全景编码节省20%带宽,并支持自由视点实时交互渲染的目标。

预期成果及指标:1)发布沉浸式视频编码器原型,较传统全景视频编码在相同视频质量及编码复杂度条件下,实现20%BD-rate 增益;2)发表高质量论文不少于一篇。

四、申请要求

(一)申请资格

1.项目申报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前。

2.申请人应当是申请项目(课题)的实际负责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5年1月1日以后出生,正式受聘于项目申报单位,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二)限项申请规定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个项目(课题)。

(三)资助项目要求

申请人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申报,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与二级标题研究内容一致。

五、申请程序

1.申报书的受理时间为:2025年9月30日9:00至10月31日16:00。

2.科创基金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通过科创基金项目管理系统在线撰写申报书(项目管理系统地址:https://sti.chinamobile.com/moss/microfund/)。项目获批准后,将申报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

3.申报单位通过项目管理系统申请注册单位账号。申报单位注册成功后,由单位账号管理员为申请人分配账号。

4.申请人应根据指南名称以及主要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等,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和提交项目申报书。

5.科创基金重大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申报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6年1月—2027年12月”;重点项目和种子项目实施周期为1年,申报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6年1月—2026年12月”(正式研究期限以立项通知为准)。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可根据实际决定是否下设课题。

6.申请人根据实际通过项目管理系提交附件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申报承诺书等。

7.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电子申报书。10月31日16:00以后项目管理系统提交电子申报书功能将停止服务,请申报单位妥善安排提交工作。

8.科创基金管理办公室负责接收申报材料,如材料不完整,将不予接收。科创基金管理办公室联系方式如下: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西路6001号

联系人:李若尘、王晓琳

联系电话:0755-85902227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4001381860-2-7

电子邮箱:fsi@pcl.ac.cn,lirch01@ pcl.ac.cn,wangxiaolin@cmhi.chinamobile.com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2:00,14:00—18:00